人工智能和物联的未来发表时间:2021-10-23 10:27 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现有基础设施结合AI的发展模式,立足于物理世界已有的基础设施之上,通过嵌入式智能算法,开辟传统基础设计的建设新空间,并打造形成适应智能社会发展需求的、神形兼备的基础设施体系。 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之一,近年来已渗透到社会和产业的多个领域并发展迅速。自2015年开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逐年上升,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复合平均增长率为54.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36%)近两成。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415.5亿元。另一方面,数据中心作为承载新基建的基础保障,数据应用必然带来对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通过5G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数据新维度,更有力的加速了AI新基建的发展进程。据《中国5G经济报告》显示,到2025年,中国将占据全世界30%的连接,届时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5G 市场,给全球经济将带来巨大影响。 将人工智能与现有基础设施结合也是日立长期以来的研发方向之一。在大型商业设施、办公楼等建筑中导入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日立人流解析”模拟技术,可使人群移动更加顺畅,在打造出更富有魅力的都市空间的背后,通过AI能实现自我迭代和持续优化的日立物理安全统合平台,也在守护着城市的公共安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电力大数据支撑的智能区域电网为城市分担供电压力的同时,也缓解了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在生产制造的一线,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下的智能生产线通过“日立图像解析系统” 能自动判别人工失误和不规范操作,并预测生产线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人工智能技术将越来越多的激活庞大的社会基础设施的关节,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系统的“神经元”。 因为多样,所以开放人工智能技术所涉及的应用场景可以延伸到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人工智能技术才能在浩瀚如星河的大数据中发现新价值的星火,而星火亦可燎原。 在半导体制造的现场,许多步骤需要人工干预,数据复杂而分散。想要找到问题所在,却又不知从何着手。日立的Lumada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在统合数据的基础上通过AI分析可以找到应优先开始自动化改造的人工环节,如同理出杂乱的毛线团的两端。 在另一个生产现场,制冷设备的超负荷运转给工厂自身和周围环境都造成了负担,而温度过高又会给运转中的车间设备带来损耗,加之人工调节温度往往缺乏客观依据,致使管理工作一筹莫展。诸如此类问题也可以让Lumada来解决,通过综合分析生产计划、设备运转历史数据和当地的气象数据,提前设定出适合的制冷温度,未卜先知,如有神助。 不仅是对生产现场的软、硬件的管理,对于许多难以量化管理的对象,Lumada也有办法。在缓解职场压力、增强集体活性这类无法以明确数字衡量的课题方面,通过便携式感知设备在有限范围内收集员工的健康(心率血压等)和工作时间等相关数据。AI能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得出员工工作压力、以及沟通交流活跃度等相对结论,并导出改善措施,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增进企业整体的人性化管理水平。 Lumada可以应对如此多样的课题,那它又是谁呢。 它是日立的开放式数字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和AI技术,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新价值,以应对和解决各种社会课题。Lumada的核心由“协创手法”、“专业知识经验”以及“平台·产品·技术”构成,加之日立创业至今百余年积累的OT(控制技术)、IT(信息技术)资源,能从客户现场和积累的大数据中找出课题所在和潜藏的新商机。其灵活、智能、兼容的特点,在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的当下,能更大程度发挥其开放性这一优势,在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中大显身手。 投身联接万物的“天罗地网”就像蒸汽时代的煤矿、电气时代的电力、科技时代的计算机技术,每个时代都有推动它前进的引擎。今天,在这个所见皆可互联的时代里,工厂设备有会思考的数据中心、轨道列车有告诉它急缓有时的神经中枢,即使人在千里之外也能自由的开关家中的空调电灯。天罗地网般覆盖的物联网为“云计算+AI”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土壤,5G技术的的加入让数字经济的动力引擎更强劲有力。市场广阔,技术成熟,日立已投身在这股构建智能化社会的浪潮之中,正如“Lumada”名字的由来“illuminate(照亮)+data(数据)”所寓意的,点亮数据以光照未来。 上一篇未来时空
|